在中国,很少有哪一个职业像医疗行业这样被赋予如此高的道德定位。在历史的美化与现实的异议中间, “白衣天使”成为一个神话,“救死扶伤”成了一种呼唤,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基本是听不到的“天籁之音”,还有多少怪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?
不看病就开药
无论大病、小病,人们总扎堆到大医院就诊。大医院门诊医生通常一天接待约一百位患者,除去检查的时间,每位病人平均看诊只有几分钟,患者还在滔滔不绝叙述病情,医生已经奋笔疾书开出处方。
滥用抗生素
小小伤风感冒,只要注意休息、调整饮食,一周也能自愈。偏偏患者非要消炎杀菌、打吊针,有病治病,无病防病。殊不知药物也有不良反应和耐药性。
过度医疗
生病时患者希望尽快治好自己的病,往往要求医生开些好药,用药量要多些,可是医生考虑,在药效同样的情况下选用价格较便宜的,而在用量上要少,防止浪费。
医生收红包
“靠山吃山”的职务受贿,不是什么新话题。这种习惯在医院的直接后果,就是病人觉得“不送红包,心里不踏实”。一份调查数据显示,九成被调查者觉得在家人患重病需要手术或住院时,应该给医生送红包。
不找熟人看不好病
拉关系、走后门之风在医院里也照样吹得响,但凡看病总要找个熟人领着,有时是为了让专家给个笑脸;有时是为了能够免去排长队的麻烦;有时则是为了给自己对医院和医生少得可怜的一点信任找个支撑;即使是扫地的阿姨,也能有几分薄面。
风险第一,希望第二
医患互不信任,互相提防,现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病, 结果损害了双方的利益。以前一些手术,只要有1%的希望,医生就会做100%的努力;而现在,只要有1%的风险,医生就可能放弃。不少医生认为,即使手术成功,也会成为一些患者闹纠纷的借口。
小病不医,重病才治
老百姓“辛苦三十年,一病回到解放前”,如今医疗费用昂贵,人们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,小病挨,大病扛,拖成重病才被迫上医院。其实,很多疾病在初期就接受规范治疗是有比较好的疗效的,如若拖成了重病,治疗不但要花更多的费用,收效亦甚微。
先交费,后救命
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,还要负责收款、摧帐。某大医院在病人欠费逃走的管理规定上明文规定:病人未交的医药费用,由主管医生负责10%,科室负责40%,并从科室奖金总数中扣除。
以上这些只是冰山一隅,医疗黑幕已是公开的秘密,而在这种种怪现象的背后,除了医生,还站着患者,在给医生套上“白衣狼”的镣铐之前,请先躬身自问,自己是否也是这怪现象的制造者?